close

父後七日.jpg 

 

一部電影如何將文學獎小說內斂情感的張力準確傳達給觀眾?

我是先看電影,再回頭找「父後七日」的散文來讀,讀完還是不能自己。

世上最難以割捨的情感:親情愛情愛情在這社會太氾濫,於是說親情的題材,說得好的,會一點一點在心裡漾開來,又如空谷跫音,繞耳不絕。

太多人歌頌愛情,於是親情,彌足珍貴,像株微微顫顫的小種子,一落地,滿山遍野的綠意。

 

我一向偏愛文字內斂的戲劇張力。電影有音、有影,有光有劇情,處理東西太多,很難面面俱到。父後七日亦是,電影版讓人跟著哭,散文版,卻讓我讀後,有爬滿手臂的雞皮疙瘩,內心有鼓如雷掄打,在滿室肅穆的雨夜中。

回頭來說電影。導演總是在悲傷的主題中穿插詼諧的梗,讓人在溢喉的情緒中,鬆一下笑一下,再繼續劇情,這是很特別之處。

比如說,男護士將插管從父親身上全部拉掉,抬上擔架,進電梯、上救護車,這當中主角都不說話,觀眾也在醞釀情緒,司機偏在此時放錄音帶,應該是阿彌陀佛版錯放成哈雷路亞,於是情緒鬆了笑了,接下來,故事再繼續悲傷下去。

比如說,表弟小莊拿攝影機對哥哥大志做訪談,東問西問,大志都還能回答。當問到:

「你父親死了,請問你想法如何?」

大志說不出話來,生硬語氣回「哇唔災啦,你企問阿梅」。小莊走後,大志仍低頭蹲著,滿是爐灰的手掩住口似在抽動,慢慢移到洗手台,抬頭照到鏡子,哇!滿嘴的黑,像是長了落腮鬍,觀眾在此又笑一下,繼續,隨著大志感受哭不出聲的父喪之痛。

這部電影雖有幾個情節節奏似乎太慢,感覺不順暢有點零散,像是師公阿義與表弟小莊奉菸後,抬頭凝望遺像停格幾秒;或是女兒阿梅、阿梅哥哥大志與表弟小莊一起敷面膜三兩零星的對話,節奏似乎太慢太瑣碎,欲傳達的意境不夠明白,但我認為瑕不掩瑜,因為重點的戲劇張力,觀眾都感受到,也與劇中主角們一同哭一起笑,這樣就夠了!

有兩處情節很令我動容:一是回顧阿梅高中時,父親騎野狼125載阿梅下課,阿梅說「我今天18歲生日耶」,父親停路邊,拿起行李箱內的粽子要女兒吃,又讓從未騎機車的阿梅騎車載阿爸,阿爸面向後方唱著生日快樂歌。

鏡頭再回到阿梅騎機車去拿阿爸的遺照,遺照太大張,放腳踏墊不方便,阿梅索性揹起裱框好的遺照(遺照也是面向後方),一路揹著阿爸回家,就如同高中那年她騎車載阿爸回家一樣。

另一處是,喪禮結束後,阿梅有次夜店和朋友抽菸喝酒聊天,冷不防阿梅說:忘了跟你們說,我爸掛掉了。

阿梅朋友有些心疼:你怎麼都不說我們都不知道...

阿梅吸口菸:沒關係,我也經常忘記

接下來就是旁白,配著阿梅穿梭香港街頭,或是推著行李走在機場通道,

是的,我經常忘記。

  於是它又經常不知不覺得變得很重。重到父後某月某日,我坐在香港飛往東京的班機上,看著空服員推著免稅菸酒走過,我下意識提醒自己,回到台灣入境前,記得給你買一包黃長壽。

  這個半秒鐘的念頭,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。直到繫緊安全帶的燈亮起,直到機長室的廣播響起,傳出的聲音,彷彿是你。

 

  你說,請收拾好您的情緒,我們即將降落。」

 

阿梅菸在手上,坐在一排吸菸座位旁邊的地上,不斷哭著肩膀抽動著。音樂響起。

以上旁白就是散文內容。光是文字就很有催淚效果,不需別的。

剛看完走出影院,我與先生都不能討論劇情,因為我們喉間都有顆大大的雞蛋吞不下去,一說,就會擠上來,變成眼淚狂瀉。

父母親情,是我們每一個人放在心裡最角落,最忽視花最少時間去檢視的檔案夾,我們出生後都是向前看,父母都是在後面護著跟著。於是,我們急著長大、急著追求愛情、急著愛自己子女,等到這天到來(這天真的會到來),我們要隱藏自己懊悔的悲傷,又繼續往前衝,

於是,父後/母後的某年某月某日夜裡,我們對著一只父親生前用過打火機/母親生前縫的扣子,心痛哭的無法自己。 

 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saki22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